昨天台幣被 DEV Sell 了
這幾天台幣對美元出現劇烈波動,持有台幣人的成為了年度最佳交易員。台幣對美金匯率一度快跌破 29 美元,台幣強勢創下 2023 年 2 月以來新高
匯率不是單純的經濟數據反映,而是地緣政治、債務政策、央行態度交織下的結果。短期內美金與台幣走勢,將不再由基本面主導,而是轉向政策賭局與消息驅動
「每個人都要了解下背後三大原因與我們息息相關」
➤ 川普對等關稅與新型海湖莊園協議
川普正推動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貿易夥伴徵收 32% 對等關稅,重點針對半導體與電子產品。同時,流出海湖莊園協議:要求外國債權人例如台灣將短中期美債轉為 100 年期、不可交易、零息的極限延債型國債
目的是透過匯率升值、債務重組等手段,逼迫貿易夥伴讓利,藉以削弱美元、緩解美國債務危機
簡單來說就是幫美國延後還錢、減少壓力,同時用匯率升值的方式降低美國赤字
海湖協議是一場美元信用的重新談判,背後隱含的訊號是:美國將不惜動用地緣金融手段,壓迫他國分攤成本
利用美元地位進行談判勒索,對台灣這種大量持有美債的國家來說是極大風險,也會讓台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更不穩定
➤ 台灣壽險機構資產錯配,成美元反彈觸發點
在長期升息環境下,台灣壽險公司大量持有美債以穩定收息。但這些資金大多沒有完整的匯率避險,美元一旦下跌,其持債部位出現巨大浮虧。面對損失,機構不得不拋售美債、轉回新台幣,這在短期內推升了台幣升值壓力
這是典型的槓桿結構反噬,過去看似穩定的利差策略,在美元信心動搖時成為壓力來源。如果海湖協議風險升高,這類資產將不再被視為安全,更可能成為市場的下一個拋售對象
➤ 台灣央行未積極干預,市場解讀為默許升值
在台幣兩日暴漲期間,台灣中央銀行僅發布聲明表示美國未要求新台幣升值,缺乏實質干預手段,導致市場理解為默許升值,進一步加大資金進場與短期炒作
在高不確定性環境中,不表態本身就是一種立場
貨幣主管機關若未積極釐清政策方向,極易被投資人視為默許市場操作,反而成為助長投機的動力
➤ 全球進入川普交易 2.0 時代
政策早就不只是關稅或移民問題了,而是直接動手改造整個全球金融規則。要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、美國的債務延期,還要別人來承擔美國的財政壓力
這種玩法,已經讓全球市場出現股市跌、債市跌、匯率也亂的三殺局面。現在的金融市場,已經變成一場以川普為主導的新型國際博弈
也成為一種地緣金融武器化,誰持有美元資產誰就得問問自己,是否還相信美元的長期契約精神。市場將重新定價政治風險,影響遍及股市、債市、幣圈等
美元不再等於穩定,幣圈多數人滿手 USDT / USDC,認為這是避險工具與穩定收益基礎。然而,一旦海湖協議帶來對美元資產的質疑,或是美債重組疑慮持續升溫,這些穩定幣的底層信用亦可能被波及,短期內 BTC 可能成為更具防禦性的配置選擇
把這波把我逼去看宏觀了…